八月下旬的时候,《江宁日报》发布了一篇重要的文章:布匹价格下探到100文一匹,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。

    有人分析,布价从过去的近乎一两一匹,下探到100文一匹,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也实现了轻松换衣了。

    有人计算过,一个六口之家,一年种30亩地,产粮食50石。

    交税5石,自己家里一年吃30石,剩下的15石按照现在的粮价,可以兑换15两钱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计算。

    就算只兑换8两钱,也足以让这家人买80匹布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布价,是历史最低。

    这意味着,一个正常的家庭,只要勤勤恳恳做事情,绝对有体面的衣服穿。

    还有人做过专门的观察,江宁城街头穿补丁衣服的人明显少了许多。

    布行的数量是过去的30倍。

    这是从太康六年年初到太康八年下半年,这两年多最惊人的变化。

    人们不禁感叹,生产的威力竟然如此之大。

    于是,在这个八月秋风初起的季节,江宁大学趁着布匹的经济现象,发表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。

    主笔人叫李三,他写道:产业群的搭建,使得产能大大提升后,河运的兴起,进一步降低成本,自由化的市场竞争,使得商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降价,最后布匹的价格达到了一个市场的平衡点。

    这个观点,充分地证明了皇帝在《国家市场经济》里的产业群效应。

    如果说以前《国家市场经济》这本书还停留在议论层面,甚至不少人看完还在背后摇头:太天真啦!太烂漫啦!太理想化了!太他妈的扯淡了!

    那么现在,这些人则每天蹲在家里研究这本书。

    睡觉之前看。

    吃饭的时候看。

    拉屎的时候也看。

    每一个字都看。